在上海奉贤的乡野间,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邵旻的染坊正上演着一场“色彩考古”。
这位曾把《本草纲目》中的植物染方变成田埂作物的学者,用四年时间种出红花、蓼蓝、栀子……遵循古法时令,从种植到染色全程把控,最终让青靛、紫胶、藤黄、松墨等有机色素从文献中苏醒,呈现在手织丝绢之上。
这组丹青史上沉睡的中华水色,首次以实物的形式从古籍记载与艺术想象中走入现实,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的“五色·万象——中国传统色现代性转译研究展”(以下简称“五色·万象”展)上,向公众揭开了神秘面纱,引发对传统色彩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刻思考。
展开剩余92%中国传统绘画的颜料体系
以天然颜料为主,分为两类
厚重霸气的“石色”(矿物颜料)
轻盈通透的“水色”(植物颜料)
而“五色·万象”展的主角
“水色”
堪称丹青世界的“氛围感担当”
(图为“石色”颜料的矿物原材料,包括墨、石青、朱砂、雌黄、铅白等)
▼
它是什么?
“水色”
特指从植物或动物中提取的
透明或半透明
极易与水(或胶)调和
能与水墨和谐交融的有机颜料
它与覆盖力强的矿物“石色”
共同构成绘画色彩美学的基础
(图为“水色”颜料的主要植物原材料,包括油松、马蓝、蓼蓝、紫胶虫、藤黄树等)
▼
(图为紫胶虫原料。雌性紫胶虫可分泌紫胶并在体外形成胶壳,经提纯加工后可制成紫胶色素,紫胶色素是古代丝绸等纺织品的重要染料之一。)
▼
它怎么用?
想象一下
画中远山那一抹若有似无的淡青
秋林间跳跃的点点朱磦(一种红色)
或是提亮画面的暖黄藤黄
——这些灵动、透气的色彩效果
往往就是“水色”的功劳
它甚至能与水墨完美交融,不分彼此
“五色·万象”展中
清代王鉴的《山水册》
以精妙的墨色(墨亦属广义水色范畴)
渲染出冬水的静谧空灵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罗保权的《彩墨琉璃》
则以数字影像动态演绎水墨色彩的流动意蕴
“水色”在丹青世界里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它神在哪里?
邵旻一语道破——
水色覆盖力弱、色质相对不稳定
但正是这种“不争”的特质
使它能完美衬托墨线的骨力
与水墨交融渗透
共同营造出中国画“虚实相生”的独特气韵
它不是主角
却是成就意境不可或缺的灵魂
复原“中华五色(水色)”
青赤黄白黑
远非简单地调个色
而是一场文化解码“工程”
每一步都需古籍指引、田野实证
古籍是“藏宝图”
邵旻在《天工开物》里
翻出蓝草的制靛建缸秘方
在《外台秘要》中
找到用紫胶制作绵胭脂的详细工艺
田野是“实验室”
循着古籍线索,邵旻深入乡间
马蓝叶在石灰作用下
历经发酵沉淀
终于释放出深邃的靛蓝
精心研磨煎煮紫胶虫
重现了古代胭脂红的明艳
藤黄树脂
保留了天然的柠檬黄光泽
松烟或油桐烟灰入胶
成就了墨的玄黑
而那一抹留白
则完美展现了手织丝绢的素雅本色
……
每一步复原
都是对古人“就地取材”智慧的实证
“每一次色彩的提取
都是与古人的一场对话”
邵旻的感慨
道出了复原工作的灵魂——
这不仅是对色彩的复活,更是对智慧的致敬
为了追溯植物染料的源头
邵旻甚至举家迁往上海市奉贤朱新村的乡野
在那里
她开辟了几亩实验田
当起了
“色彩农夫”
从种子开始的色彩
红花、蓼蓝、栀子……
这些《本草纲目》里的染材
被她亲手从种子种起
蓝靛缸静卧凉棚
布样随风轻舞
一切依循古法时令
这片田地
既是色彩复原的源头
也催生了《药染同源》专著
和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等
累累硕果
在“五色·万象”展中
邵旻不仅呈现了复原的色彩样本
其耗时三年创作的装置作品
《尘光》
更是传统水色焕新的惊艳一笔
(图为邵旻历时三年创作的水色纤维装置作品《尘光》)
▼
作品将佛像头光解构为600个数字化渐变色阶
再将数据精准转化为纺织纤维的染色方案
使每一根丝线承载特定色度
最终在织物上呈现出细腻微妙
由浅入深的光晕效果
邵旻将其视为色彩领域的
“新质生产力”探索——
用现代科技语言
重新讲述传统美学的深邃故事
“五色·万象”展上的“水色”制作
这一成果诞生于
2024年由茅台支持的
“东方传统色彩计划”
为深化对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研究
该计划聚集了国内有关机构与学者智慧
搭建起传统色彩文化的深度研究平台
通过系统挖掘
科学整理与多元传播
项目致力于让东方色彩美学
突破历史尘封
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中华五色(水色)”的复活与展出
意义远不止于“好看”
抢救绝技,解码智慧
团队成功复活濒临失传的
传统植物染色核心工艺
实证了《本草纲物》《天工开物》等古籍记载
正如“五色·万象”展策展人王华菁所言
展览旨在“让色彩自己讲故事”
推动传统色彩
从“博物馆标本”变身“活态文化资源”
(图为《中华五色色卡》。作为“东方传统色彩计划”的一项色彩采集研究成果,《中华五色色卡》是“五色·万象”展的策展标尺。这项成果的应用,也让这个人文公益项目迈出了从研究走向应用的重要一步。)
▼
(图为“五色·万象”展展览现场。在为期两个月的展期里,展览线下吸引10余万人次观展打卡,单日最高客流量超5000人次,线上关注累计数百万人次,是近期文化艺术领域的一大亮点。)
▼
找回我们的“色彩DNA”
青、赤、黄、白、黑的“五色”体系
是中华文明重要的文化符号
承载着礼制、哲学与宇宙观
复原水色
就是找回这套符号的物质根基和美学表达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
陈列研究部主任杨彬强调
传统色彩观念
“以一种隐性的方式
持续影响着日常生活与审美
是中国文化身份和审美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给未来“泼点彩”
水色取材天然、工艺环保
完美契合当代可持续理念
邵旻认为
它可以为时尚、戏剧服装、现代设计等领域
注入独特的东方美学基因和生态智慧
潜力无限
架一座“古今桥”
无论是田野里的躬身实践
还是《尘光》的科技转译
邵旻都生动诠释了“古为今用”
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让古老智慧在当代土壤里重获新生
“复原不是为了回到过去
而是让传统成为未来的路标”
邵旻这句话
点明了所有努力的方向
展馆里静静陈列的“水色”
无声诉说着
从草木山河中萃取色彩的古老智慧
这场始于田野、终于展馆的色彩之旅
在实证与创新中
听到了古老水色清晰而动人的回声
它以“不争”的谦和之姿
悄然融入现代画卷
正生长出绵长而蓬勃的新生命
文/戴世锦
发布于:贵州省广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